在中國大多數城市中,城市管理者始終是城市形象與品牌塑造的主體。然而一座城市要想彰顯出強大的吸引力,離不開一股來自于民間的自我生長的茁壯力量,這種力量往往以文化為表現符號,與城市發展的步伐一道,相生相伴,歷久彌新。
近年來,伴隨著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衍生而成的旅游消費不斷升級和轉型,“沉浸+”正在擴大其邊界。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各種文化產業正在逐漸成為未來文化旅游領域的新制高點和核心競爭力。
被“住不下來”困擾已久的寒亭深知,是時候摒棄“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游了。大IP時代,優質文旅融合的風向標早已精準指向游客對項目體驗的沉浸式訴求,與其斥重金打造一座地標,不如努力提煉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和普世元素,喚醒消費群體的精神需求,用超越時代、國家和民族界限的優秀傳統文化,給人以真正的歸屬感。
從“過路客”到“停下車”
這幾年,寒亭迅猛的發展勢頭有目共睹。
作為濰坊市四區之一,寒亭地處渤海萊州灣南岸,在優勢地理位置基礎上,擁有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如G206國道和G309國道均從寒亭區經過,在高鐵新片區,服務保障京滬高鐵輔助通道的建設正加緊實施,建成投用站北廣場、落客平臺、公交場站、長途客運站。一個京滬二通道上區域“微中心”已顯露雛形。
日漸發達的交通網,將寒亭順理成章地推上了戰略機遇的疊加期,也把寒亭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非遺產品一同展示在遠近慕名前來的游客眼前:這里遍布風箏造型的主題雕塑,墻上的彩繪帶著楊家埠木版年畫獨有的粗狂線條和夸張呈現,穿街入巷,對著楊家埠大觀園拍兩張照,“過路客”們不約而同地滿足了“到此一游”的儀式感。
然而,寒亭人始終認為,交通便利不是“一日觀光游”的合理“借口”,單一的旅游方案才是導致游客停留在淺層觀賞的主要原因。在留住游客這件事上,沒有什么比文化賦能更有效,沒有什么比產業創新更精準。
寒亭把文化旅游業納入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一盤棋,傳承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并發展全域旅游:年畫、風箏兩大國家級非遺項目與楊家埠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景區巧妙融合;整合夢里水鄉、夢里小鎮等現有資源,引入斌城投資公司完成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改制與提升改造,爭創國家5A級景區。
恢復禹王濕地原生態的同時,加快建設高科技智慧采摘園、康養小鎮及周邊村莊民宿,一座禹王國家濕地公園開門迎客。
作為全國第二批鄉村旅游重點村、首批省級景區村莊,西楊家埠村與周邊已有的100多戶風箏年畫經營業戶、600多名從業人員,一同承托起每年生產銷售木版年畫2000萬幅、風箏1000多萬只,總銷售收入2億元的“變現”體量。集民間藝術展覽、民俗文化娛樂、民俗產品交易、民俗民情旅游四大功能為一體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具備了年接待游客100余萬人次的能力。
這樣的改變,足夠讓“到此一游”的游客停下匆匆步履,這個良好的開端為進一步加深游客旅行中的體驗感,引導游客向深層體驗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吃頓飯”到“伸把手”
“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說起濰坊名吃,可謂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肉火燒、朝天鍋、雞鴨和樂、馬宋餅……一道道帶著地域特色的地方美食,讓這座城市氤氳著熱氣騰騰的煙火氣,構成當地人鮮活生動的家鄉印記。從唐宋形成產業,大明清步入鼎盛,再到如今不斷傳承創新,濰坊美食演變成為如今一個精妙絕倫的專屬符號。
美好的一天被剛出爐的肉火燒和有滋有味的豆腐腦喚醒,正午時分呼朋引伴來上一口熱乎乎的朝天鍋,這時,一定少不了點上一份老濰縣的特色涼菜——芥末雞。一提起寒亭區西楊家埠村韓記開源全雞店的富郭莊芥末雞,不少人口水直流。鮮嫩的小公雞混合著芥末的辛香,跟清甜的娃娃菜搭配出辣中帶甜的絕妙口感,讓往來食客不禁胃口大開,紛紛贊不絕口。為了讓更多人吃到這一口,門店開發了真空包裝的芥末雞,保存時間長,便于游客將地道老濰縣味道帶到五湖四海。
腸胃一旦熨帖了,心自然就跟著沉靜下來。酒足飯飽之后,游客三三兩兩在楊家埠民俗大觀園里閑逛,在風箏博物館里,跟著老師傅親手描上幾筆彩繪,手把手扎出一只竹制風箏骨架,理順兩條飄逸的鳶尾,系上一卷長長的放飛線;亦或是跟著年畫技藝傳承人繪制線稿,用老師傅自制的刻刀工具刻制一方木板,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手工印刷……一套完整又頗為繁雜的流程做下來,每個體驗者的臉上都凝起一副“肅然起敬”,文化兩個字蘊含的分量,重重滌蕩著游客的心靈。
做好的風箏拿在手里,印制完成的年畫晾在架子上。欣賞完館藏的明清以來200余幅精品年畫,走出博物館大門一個轉身的瞬間,游客們的神情里分明鐫刻著再也抹不掉的“一眼萬年”。
從“看一眼”到“住下來”
沒把這里的每個角落都看遍,怎么舍得走?
尤其是春節期間,白天玩雪,晚上看燈。祈福大典、傳統高蹺、迎賓鼓陣、非遺花棍、傳統投壺、門神賀歲、中華舞龍……你要的年味,民俗楊家埠都有。
這里聚集了300畝明清古建筑、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民俗風情第一村、電視劇《紅高粱》《大掌門》主要拍攝地、中國最大的木版年畫和風箏發祥地等多個名頭,古店鋪一條街以及上百種民俗展示項目向來自海內外的游客開放。走進明清古劍風箏博物館、皮影館、繪制館、十二生肖館、十八女子作坊、年畫博物館,印年畫、扎風箏、拉洋片、畫糖人,兒時的年味兒彌散開來,空氣里滿是道不盡的喜氣洋洋。
白天在初一、十五的新春祈福法會上許下新年愿望,到5000平冰雪樂園盡情撒歡;夜晚來一場沉浸式裸眼3D燈光秀表演,穿梭在百組花燈間,逛燈展,猜燈謎。玩嗨了,逛累了,自然就在這里歇了腳。
一覺睡到天方明。品嘗完老濰縣特色早餐,收拾停當,再組織一場驚心動魄的諜戰“劇本殺”。
這就是寒亭為推動文化“兩創”做出的生動實踐:一方面向內挖掘,把文化中適合游客體驗的環節盡可能拆解;另一方面向外延展,努力打造與之相契合的文化體驗場景。
從“到此一游”到盡興玩鬧,從淺嘗輒止到樂不思蜀:楊家埠村變了,民俗大觀園變了,旅游產業的思路和項目變了,就連游客也跟著“變”了。
全國年畫傳承大會剛落幕,濰坊首屆“一帶一路”非遺國際文化交流周提上日程,琳瑯滿目的風箏年畫藝術節、畫鄉文化旅游節、首屆中國·楊家埠青年電影短片展、古寒畫展等大型活動相繼舉辦,文旅融合的產業在寒亭真正上了一個高度。
楊家埠的沿街店鋪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回家鄉,與技藝精湛的非遺傳承人一起,把風箏和年畫做得更加時尚化、現代化,讓它們走進生活、回歸生活,在嶄新的時代里煥發應有的風采。
另一邊,寒亭二村的郭洪利剛剛完成一件耗時良久的手工精品風箏。這是一款應邀為“王者榮耀”游戲中“瑤”的角色制作的主題風箏,以硬翅風箏為基礎,采用全新工藝處理骨架,讓風箏的整體結構更加合理,同時將九色鹿、飛天等元素一同融入到手工繪畫過程中,傳統手工藝風箏與當下時興的熱門手游結合在一起。這位國家級非遺項目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憑借著高超的手工技藝,把寒亭2000年風箏文化推向國內每個角落,再盡力推往海外。
在他看來,設計時,除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大家都看得懂的寓意,國家昌盛,家庭興旺,平安吉祥。(圖/文:陳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