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們做好基層工作的精神引領。近年來,文化大省山東致力于“美德山東”建設,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站在了時代前沿,推動了全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發起的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主題報道活動將深入山東各地,展示“美德山東”建設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切實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金秋十月,漫山遍野的“沂源紅”蘋果正香飄四方;覆蓋全縣400多個村的民生綜合體里充滿歡聲笑語,宣講團進千家走萬戶,熱氣騰騰好政策搬上桌......
沂源縣是林果大縣,“沂源紅”蘋果品牌早已名聲鵲起,名聲在外。“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沂源縣聚焦聚力鄉村振興,以壯大果蔬產業發展為載體,以“沂源紅”蘋果品牌建設為抓手,以品牌+生態、宣講、民生等多種鏈接模式,強發展,促升級,全力推動各項工作走在前、開新局,“沂源紅”品牌,讓老區人民切實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品牌紅,碩果豐,鄉村興
《沂源史志》記載,沂源蘋果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培育種植歷史。從1949年的產果百萬斤,到80年代的品種更新升級,再到90年代,農業結構調整,年產量達到6億公斤再攀歷史新高。進入新時代,沂源縣堅持把果業發展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來抓,圍繞果業振興在蘋果新品種引進、低劣果園重建和盛果期果園品質提升等關鍵環節,集中用力,扎實推進,全縣果品產業規模和發展層次持續提升,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每一次發展,每一次跨越,帶動的是產業,為得是民生。
金秋時節話豐收,果農增收笑開顏。此時的沂源縣,漫山遍野的“沂源紅”蘋果正香飄四方,32萬畝蘋果正迎來了她們的“高光時刻”豐收季,
“紅蘋果就是俺們的‘金蘋果’。這個果園實現了水肥一體化高標準管理,我果園管得好,蘋果產量大、個頭也大,口感香甜,價格高,這八畝地產值預計四十萬元左右。摘蘋果、賣蘋果這是我們全家最幸福的時刻。”中莊鎮社莊村果農高永忠樂滋滋地說。
據了解,預計產量63萬噸,優質果率顯著提升達到了56%,預計總產值36億元,增收20%以上,實現品質明顯提升、效益大幅提高。
沂源縣是“全國現代果業發展十強縣”,現有各類果品75萬畝、年產120萬噸。其中,蘋果32萬畝、年產70萬噸。如何將果業走得更遠更好一直是沂源縣的重要發展課題。
沂源縣組建了縣農業發展集團,出臺了《沂源縣依托國有公司加快推進果業振興工作方案》,構建“政府主導、公司運作、融資支撐、合作社經營”的“四位一體”運作模式,探索建立“1+1+3+12+N”果業振興整體推進模式。有12個鎮(街道)分別成立了子公司,以國有農發公司為平臺,廣泛鏈接高端資源,針對鄉村振興及果業振興工作拓寬了融資渠道,目前,“魯擔惠農貸”發放達8.4億元。
同時,圍繞“種得好、銷路暢、收益高”,出臺了土地流轉、現代農業、果業振興、全域水肥一體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數字農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以政策撬動市場,吸引工商資本助力鄉村振興,著力激發農民產業轉型升級內生動力,在政策刺激下,今年帶動改造提升老果園6.9萬畝,累計達到25.8萬畝,新安裝水肥一體化設施2萬畝,累計達到19萬畝。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沂源縣堅持以新技術引領新發展,積極建設數字農業示范園,推動生產技術實現跨越式提升。以5G、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為支撐,創新使用新技術,推行各階段生產環境“傳感器監測+芯片網絡”管理技術,并采用水位一體化、無人機飛防等技術,實現水、肥、藥三位一體數字化管理、農情環境實時監測、農產品溯源全過程跟蹤,實現節水、節藥、節成本,極大地提升果品質量和經濟效益。2021年以來,沂源縣高品質建設25處數字農業示范場景,引領果業“二次振興”、農業智慧轉型,加快“換道超車”。
老有頤養,日子紅,人心熱
養老成為全縣的頭等大事。
近年來,隨著年輕人大量進城,農村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沂源縣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達25.5%。
幸福家園也叫“沂源紅”。
走進秋天里的沂源縣龍子峪村,錯落有致的民居間雞犬相聞。秋日暖陽,照在身上暖融融的舒適感布滿全身,秋風吹過,石板路上落上了幾片泛著微黃的樹葉,順著山勢走上去,別提有多愜意了。村內的淳樸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這里老人的生活更是喜上眉梢。
在修葺一新的龍子峪村民生綜合體內,公共浴室、長者食堂、衛生室、醫務室、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一應俱全。村里四名音樂愛好者,拉著二胡、自發組成小劇團,唱起《沂蒙山小調》,紅色的歌聲在院子里飛揚。
“自從有了長者食堂,每天借著吃午飯的機會和街坊鄰居聊聊天,心情也舒暢。而且特別方便,而且是免費,真的是好!老人吃得好,穿得暖。”現年78歲的董繼合老人吃過午飯樂呵呵地從長者食堂走出來。
龍子峪村民生綜合體的長者食堂、理發室和公共浴室對全村130名65歲以上老人免費,陪同老人洗澡的子女也免費,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送餐、理發服務。民生綜合體建成了村里老人們的幸福家園。
老人們在家門口享受到的便利服務,得益于沂源縣從2021年底開始實施的“沂源紅”幸福家園民生綜合體建設規劃。
今年以來,沂源縣將“沂源紅”幸福家園民生綜合體建設納入全縣重大民生實事項目,開展全域建設。讓全縣老人在家門口享受到貼心的為老服務。
創新發展模式,路才走得穩,走得長。
“民生綜合體僅靠財政維持太困難,如何讓其持續健康運營下去是難點。”沂源縣民政局局長劉水說。
為解決民生綜合體建設資金難題,沂源縣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運營的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劉水介紹,統籌考慮村級財力因素,以國有平臺——山東魯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為建設主體,聯合社會資本,充分利用閑置資源,采取新建、改擴建等方式,組織實施民生綜合體建設,已改造提升農村幸福院42處,盤活閑置校舍、宅基地90處,節約土地210余畝;積極申報政府專項債券、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沂蒙革命老區社會公益事業發展項目等,多渠道解決民生綜合體建設資金難題。
同時,沂源縣立足山區實際,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打造“民生綜合體+中央廚房+種植基地”全鏈條運營模式;探索“以地養老”“以工養老”“以房養老”“醫養結合”等山區養老服務新路徑。
截至目前,沂源縣已建設353處民生綜合體、助餐服務點和1處中央廚房,實現了全縣445個村民生服務功能全覆蓋,讓8.5萬農村老人在家門口盡享從“老有所養”升級為“老有頤養”的品質生活。
宣講紅,接地氣,人心齊
“沂源紅”宣講團成立于2018年,三年時間,這支隊伍從最初幾十人,發展到如今有930支宣講分隊、2000余名基層宣講員,帶動了縣內外300多萬名黨員和群眾學習理論、接受教育。
“好種子結好果子,源頭活水最養人。就得講管用的理論、鮮活的理論!”沂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守運介紹說,沂源縣充分發揮“沂源紅”宣講團品牌效應,融合各個領域、各條戰線的力量,一起加入到一站式服務群眾的隊伍中來,擴大宣講的覆蓋面,賦予“沂源紅”宣講團宣講工作新內涵。
“越走進基層群眾,你越會發現,人們的精神需求、理論需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目前,宣講團已有非遺傳承、“醫療夜市”、流動博物館、普法小課堂等20余個項目與宣講活動相結合,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又滿足了群眾的需求,推動“沂源紅”宣講團宣講服務的突破性轉變。
“大家看過電影《長津湖》嗎?我爺爺朱彥夫就是長津湖之戰的親歷者,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電影里有一個細節,志愿軍戰士在冰天雪地中一天只有一個凍土豆充饑。我爺爺退伍后從來不吃土豆,他說,一看到土豆,就想起全連犧牲的51名戰友。”
宣講者,是朱彥夫的孫子,今年28歲的朱帥宗。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弘揚沂蒙精神,是“沂源紅”宣講的重點之一。“人民楷模”“最美奮斗者”朱彥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李振華、“黃牛書記”張繼學等先模人物,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沂蒙精神。他們是“沂源紅”宣講團的“生動教材”。
如同“沂源紅”蘋果扎根這片紅色土地,“沂源紅”宣講團,也始終扎根群眾,用百姓自己的話、說百姓關心的事、講百姓信服的理兒。
2021年11月,“沂源紅”宣講團被中宣部授予“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稱號,是山東省縣域唯一獲此殊榮的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張嚴、圖片來源沂源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