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煤礦沖擊地壓防治技術與裝備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在山東能源集團建設完成,具備實驗條件。這標志著全國惟一一家研發實用性防沖技術、研制實效性防沖裝備、注重現場實踐檢驗的一體化平臺投入科學運行。首批來自山東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已進駐實驗室,并開展四個方向研究實驗。
堅持問題導向,實驗室建成以來,始終把解決現場難題作為立足之本。針對煤體應力監測油壓枕安裝角度難以控制、監測精度不高等問題,他們研發了新型全向應力監測裝備,大幅提高煤體應力監測的系統有效性;針對礦震災害難以評估問題,引進地震行業地震烈度的理論,研發了煤礦礦震烈度監測系統,實現了礦震破壞程度的量化評估;聯合科研團隊研發了防沖卸壓鉆孔機器人,在兗礦能源趙樓煤礦成功示范應用;在魯西礦業新巨龍煤礦試驗了高位巷頂板預裂區域卸壓新技術,行業內首次在現場驗證爆破卸壓有效半徑等關鍵參數。
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驗室聯合珠海市泰德企業有限公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山東省地震局等單位,共同研發了STI智能微震監測系統,該系統可實現自動定位、自動分析、自動發布功能,具備跨區域、跨礦井聯合組網監測和數據集中處理的能力,打破了國外對沖擊地壓微震監測系統的長期壟斷。
“我們在國內首次開展防沖監測設備標校,系統化、標準化開展采煤工作面頂板煤巖物理力學參數實測。”山東能源集團沖擊地壓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存文介紹,他們還組織開發煤礦沖擊地壓大數據分析平臺,保證了礦井防沖監測的有效性,開啟了防沖數據智能分析、風險智能研判、預警智能推送的智能防沖時代。
實驗室積極促進防沖數據實時共享與高效管理,建成沖擊地壓大數據監管平臺,成功接入了山東省沖擊地壓礦井和集團權屬省外沖擊地壓礦井的所有防沖數據;構建了沖擊風險多因素耦合綜合評估模型,運用GIS技術對防沖數據進行可視化動態展示,實現了防沖數據實時監測、風險動態評估、防沖工程動態監管。
截至目前,累計完成和正在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山東能源集團揭榜掛帥項目、定向征集項目等各類重大科研項目10多項,總經費超4億元。主持和參與國家、行業、團體等標準與規范編制近20項。
“我們實驗室將繼續聯合國內外高水平科研團隊,利用大數據、AI等先進智能化技術,攻克更多技術難題,研發更多實用裝備,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山東能源集團沖擊地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張修峰表示,下一步,將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發展需要,完善實驗室運行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沖擊地壓防治技術發展方向提供新動能!
據了解,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煤礦沖擊地壓防治技術與裝備重點實驗室擁有兩大基地,分別位于濟南“山東能源科創園區”和兗礦能源東灘煤礦,擁有各類儀器設備232臺套,固定實驗和辦公場地9600㎡,井下專用實操培訓和試驗巷道2000m。主要圍繞機理研究、裝備研發、檢測檢驗和綜合防治四大研究方向,建成大數據分析、實操培訓和成果轉化三個中心,依托山東能源集團豐富的現場條件,實現了沖擊地壓防治真實場景的實操培訓,具有研發新技術的現場檢驗、實驗室實驗、承接社會化專業培訓任務等多種優勢。(通訊員/圖:李菁 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