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強村公司無疑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一種積極嘗試、大膽探索。
4月17日至18日,濱州市第20期中青班調研組,以“強村公司”為切入點,學習強村公司強村富民成效,揭秘強村公司增加村集體收入實現路徑探索。
創新經營,探路“共富市場”
鄒平西董街道西董村,利用街道駐地優勢,依托原西董大集,投資263萬元建成西董大集“共富市場”。“共富市場”建造面積約30畝的市場棚內,包攬蔬菜、水果、雜貨等多個區域,容納固定攤位500余個。同時,市場外部28間固定門面房已全部出租,年收入101萬元,是之前傳統大集收入的10倍。按照集體占60%、群眾占40%進行分紅,村集體增收46.8萬元。同時,為本村村民提供崗位28個,每人每年增收3萬元,實現集體群眾雙增收。
類似的情況,在惠民縣淄角鎮靠河鄭村蔬菜大市場,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現場人來車往,菜農們駕駛著滿載新鮮蔬菜的車輛前來送貨,收購商則忙著對蔬菜進行稱重、裝車。
據了解,近年來,靠河鄭村創建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并在鎮黨委政府及駐村“第一書記”幫助下,升級了靠河鄭蔬菜大市場。市場輻射周邊近十個村以及濟南市商河縣部分鄉鎮,農戶直接與批發商進行交易,建立起黃瓜“種植-收購-運輸”全產業鏈條。減掉流通中的環節,讓菜農獲得更多實惠,并增加了村集體收益。
“大市場的升級,不僅改善了交易環境,還通過配置地磅、結算系統等設施,進一步規范了蔬菜交易。可以說既讓農戶方便賣菜,更是實現交易行為統一管理,形成更規范有序的產業種植運輸鏈條,讓當地農村品質優良的蔬菜走向更大市場。”駐村第一書記如是說。
盤活資產,發展“特色產業”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鄒平臨池鎮古城村借助“五清攻堅”專項行動,將盤活出的閑置土地資源,投資建設了面積13000平方米的“於陵古城物流園”,探索出村集體、企業、村民三方聯動共富的市場增收模式。
據村黨支部書記王彬介紹,物流園解決了村莊周邊70%的木器企業物流運輸問題,并為村內20余名群眾提供勞動就業崗位。通過項目的運行,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80余萬元,增加群眾年收入3萬余元,真正打通集體增收、企業發展、群眾就業的“最后一公里”。
惠民皂戶李鎮康家堡村率先在全鎮完成廢棄房屋、殘垣斷壁“清零”工作,回收清理整平廢棄宅基地、閑散地。村黨支部書記康希良介紹:“我們從中拿出13畝土地入股木材合作社,并成立公司,歷經周折建成車間,為創新集團提供配套服務”。公司運營以來,提供就業崗位20余個,其中,吸納7戶貧困群眾務工就業。合作社實現年銷售額600余萬元,帶動群眾增收80萬,村集體增收20萬元,切實為群眾帶來增收希望,提升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
康希良的一番作為,讓康家堡村看到了農村發展特色產業的希望。為進一步煥新村莊經濟發展,村里又成立了康莊旅游開發公司,發展了林下養殖、大棚蔬菜、采摘果蔬等項目,打造了“10分鐘采摘休閑游”。目前,現代高效農業園每年平均接待家庭組團、單位組團等超1萬人次,每年可實現村集體增收超30萬元。
在惠民李莊鎮彭家廟村,對全村廢舊宅基地、集體空閑地塊等資源進行整合,投資80萬元,建成紅網工坊“雙富”車間。村黨組織、商會協會支部、企業電商戶“三方共建”共同確保項目能建設、訂單有來源、增收有活力。根據協議,廢舊宅基地產權所在戶現在每年可獲得租金,未來租金還可上浮。
嘗到甜頭后,彭家廟村又拓展了新的“特色產業”,建設中的蔬菜保鮮深加工基地(冷庫),計劃探索大蒜、洋蔥等農作物的儲存加工等業務。
另外,淄角鎮整合多個村莊土地資源,發展高端智慧化藍莓種植基地,大力發展采摘旅游經濟,實現鄉村旅游新突破。在種植大棚,調研組成員對強村公司栽種的藍莓贊不絕口。
據了解,2023年淄角鎮成功舉辦了首屆藍莓采摘旅游節,接待外地游客4萬余人,帶動旅游經濟500余萬元。近期,該鎮將再次舉辦藍莓采摘旅游節,力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另外,該鎮統一流轉土地,建成千畝黃瓜智慧種植示范基地,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群眾致富。
因地制宜,做活“土地文章”
調研過程中,多個村莊老齡化嚴重,老人舍不得地荒,卻又種不了地。年輕人不愿、不會種地,紛紛選擇在外打工。面對這突出的現實問題,一些鄉村因地制宜,有了不少成功探索的實踐,讓農村有了持續“奔富”的動力。
惠民桑落墅鎮支家村探索打造了“土地托管”新型農田經營模式,積極與中化農業企業對接,將散亂的土地進行統一整合、統一經營、統一承包,實現農戶入股土地得股金、務工能夠得薪金。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介紹,除了解放勞動力,土地托管還實行“保底+分紅”模式,在扣除成本和1000元的保底收入后,剩余利潤按農戶、管理者、村集體6:2:2比例分紅。就比如,一畝地多收入500元,老百姓可以得300元,托管機構和村集體各得100元,這樣村民不但增加了收益,村集體也能有一部分收入,實現村民和村集體的雙增收。
類似因地制宜做活“土地文章”的還有不少,鄒平明集鎮黨委政府意識到,要想把強村公司文章做大做強,光靠單打獨斗難成氣候,于是成立了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黨委,以牛家村為中心村,覆蓋周邊顏集村、二辛村、東左村、蘇橋村、邢家村5個村,將特色業態串點成線、聚攏成拳。
按照“聯盟領辦、多村聯營、抱團發展”的思路,明集鎮整合聯盟內各類政策扶持資金300萬元,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項目,高標準建成韭菜種植基地、食用菌種植及菌包生產基地,每年帶動各村增收60余萬元。
“一個菌棒七八塊錢,能長10斤蘑菇。一個棚能盛下7000-8000個菌棒,成本六七萬塊錢。一年能種兩茬……”提起食用菌種植,牛家村黨支部書記、強村公司帶頭人穆玉文信心滿滿的說:“我們正在建設二期工程,專門養蘑菇的大棚。這個棚養香菇比較好,今年價格也好。我就先做起來,想辦法掙錢,帶動整個村集體致富”。
走進臨池鎮高旺村,調研組獲悉,該村與周村接壤,村民主要以開辦小企業或打工為生,對土地不重視,存在撂荒現象。近年來積極探索“1+5”土地增收模式,形成“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金融機構+供銷社”的閉環鏈條,村內272畝土地,由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集中購置了收割機、拖拉機、打藥機、噴灌設備等,在確保村民獲得每畝800元收益的基礎上,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除了帶動村民增收、集體增益外,以上措施還解決了村內閑散剩余勞動力問題,農忙時節雇傭部分無法外出打工的村民進行打藥、施肥、耙地、播種、晾曬,提供臨時崗位,帶動村民增收,實現讓農民的土地“活”起來,農民的腰包“鼓”起來,集體的收入“多”起來,鄉村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擁抱市場,奔赴“深海遠洋”
強村公司的業務從哪里來、發展方向是什么、核心競爭力從哪里來,還需要哪些政策支持?調研組一路提問,一路“取經”。
當地政府的扶持,無疑對強村公司早期發展至關重要。調研中,多位村黨支部書記、強村公司負責人介紹,在強村公司起步階段,需要政府在政策、人才及資金方面予以支持。調研中,不少地方政府也坦言,都會對起步階段的強村公司有所“偏愛”,產品及工程項目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給強村公司,盡可能把支農惠農項目利潤留給農村。
魚兒在“魚缸”可以躲避風浪,但也意味著難以成長。走訪調研的幾個鄉村,也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領域,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積極擁抱市場,到“大海”闖蕩。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和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扎實推進,各地聚焦發展村集體經濟,濱州市強村公司在強村富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一個個產業項目,對村莊實行由面貌到內涵的改造挖掘和創新發展。
美麗村莊孕育出美麗經濟,強村公司不同的業態豐富了美麗鄉村的“打開”方式。新業態不僅創造了經濟價值,也帶來了城鄉互動的新方式。
調研的多個村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鄉村是一個大舞臺,濱州市探索強村公司發展創新的空間還很大,應當給予其健康發展的科學指引,持續提升強村公司聯村帶農致富能力,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強村富民不斷取得新的成效。(通訊員:樊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