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下午,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高宏吉又鉆研起東北“老秧歌”。他抓起手絹,肢體隨著唱出的調子扭動。他的動作緩慢卻有力,每個動作都踩在節拍上。
“秧歌是扭出來的,也是唱出來的?!睘榱俗匪輺|北“老秧歌”的文化根脈,高宏吉在東北地區的多個縣城、鄉鎮進行過實地調查,希望挖掘、保護好黑土地上的文藝基因。
48歲的高宏吉是東北秧歌唱大板的市級非遺技藝傳承人。他解釋說,和大板這一道具有關的唱腔、表演形式,曾是東北秧歌的重要元素。大板具有純打節奏的功能,還被用作說口的伴奏,可以在沒有音樂、唱詞的情況下單獨出現在舞臺上。
吉林市舉辦大型活動,秧歌隊參與其中。(資料圖)受訪者 高宏吉 供圖
在東北地區缺少大鼓、嗩吶等樂器的年代,唱大板就成了掌控秧歌隊節奏的“靈魂”,且一代一代傳承了下去。高宏吉將如今的東北秧歌比喻為“新派秧歌”,融合了舞蹈、健身操、流行音樂等元素,唱大板正退出秧歌舞臺。“我的工作是把門老手藝留住。”
高宏吉負責非遺體驗館的日常管理工作,很多東北秧歌愛好者、游客和他學習過技法和知識。體驗館里,隨著幾位秧歌愛好者的到來,他清唱了一段大板,唱腔婉轉低沉,贏得陣陣掌聲。
有些觀眾是附近秧歌隊的主力成員,他們和高宏吉頗為熟悉。吉林市城區活躍著數十支秧歌隊,高宏吉常加入其中。來興致時,他還會“搶”去鼓手的位置,用鼓點指揮隊伍。
“高老師為秧歌付出了很多心血?!鼻f旭是當地一支大型秧歌隊的負責人,他常邀請高宏吉參加隊里的活動。高宏吉赴遼寧、黑龍江等地的鄉下做過調查后,也會和他談一談與吉林地區秧歌的差別。
讓兩人高興的是,東北秧歌現在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Z世代”、中年人不斷加入秧歌隊伍,年輕人熟稔網絡,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讓這種藝術不斷“出圈”。
近些年,隨著傳統文藝的發展和復興,高宏吉頻繁接到邀請,有機會與業界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我的責任是挖掘保護好東北秧歌的歷史?!备吆昙f。
記者 石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