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的非遺有著怎樣的新使命?非遺存續的究竟是什么?非遺如何走進民眾日常生活?以“新時代非遺新使命”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論壇7月21日至22日在江蘇無錫宜興的窯湖小鎮舉辦,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
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雒樹剛以《非遺傳承的“魂”、“根”、“本”》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指出,非遺不單純是技藝,技藝承載的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要做好非遺傳承要做好三點,一是要大力弘揚精神文化價值這個“魂”;二是要守牢歷史傳統這個“根”;三是要建設好非遺傳承人隊伍這個“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雖已九十歲高齡,但仍為非遺保護鼓與呼。他從非遺的非物質性、人之主體性、傳承性、空間、立場、實踐性六個方面進行剖析,呼吁要“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北京大學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張國有從“非遺存續的究竟是什么”入手,探討了如何通過市場經營和政府扶助來尋求非遺存續的基本條件。他提出,年輕人的需求及愛好,是非遺存續的動能和標志。他還建議用數字復制的方式,將非遺的道義和基本技法長久地存續下去。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漆藝分會副會長陳岸瑛教授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日常生活的復魅》為主題,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走進民眾日常生活。他認為,在新時代保護非遺、復興中國傳統藝術體系,有助于確立文化自信自強,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非遺中的傳統手工藝,源于天然原材料,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就此次論壇的舉辦主旨與主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表示,希望通過年會論壇的舉辦,打造非遺傳承發展學術平臺,為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凝聚更多有識之士,為全國的非遺傳承人、非遺工作者提供一個展示交流、互學互鑒的平臺,同時動員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中來。
論壇還首次特設“非遺人之家”傳承人圓桌沙龍,以“老手藝與新匠人”為主要議題,推動新老非遺傳承人之間的對話交流,形成新老非遺傳承人對話交流、攜手應對新時代新挑戰的“傳幫帶”新格局。 (記者 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