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中國學叢書”第一輯新書座談會1日在商務印書館舉行,海內外十余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與會。
為體現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文化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現象、理論與方法的多個側面,主動開展文明對話與文明互鑒,中外學者共同撰寫了“跨文化中國學叢書”。這套叢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跨文化視野下的民俗文化研究”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與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絲路跨文化研究”重大項目的成果。在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下,“跨文化中國學叢書”中的陳方正《毀滅與新生——現代化比較研究》、王一川《心性現實主義論稿》、陳越光《見證真誠——公益思想與實踐的跨文化建構》、程正民《小說的詩性世界——跨文化中俄小說研究》和巴得勝著、董曉萍譯《跨文化研究新模式——中國現代化之路》五部新書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跨文化中國學叢書”第一輯新書座談會現場。商務印書館供圖
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在致辭中指出跨文化研究與區域國別研究,都是中國走向世界,促進中外文明互鑒的重要途徑,“跨文化中國學叢書”的出版得風氣之先,令人眼前一亮。
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寧教授在線上致辭中說,“如何從漢語語言文字的事實出發,又能吸收國外研究先進的科學方法和前沿成果?”經過與樂黛云先生的討論,她認識到“我們具有了多文化共存的視野,在傳統文字訓詁學的轉型和創新的實踐中,在維護漢語特點的前提下,通過跨文化之橋,深入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中去。”
作為叢書主編之一,中國文化書院院長陳越光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文化書院40年的發展史,“跨文化”和“中國學”這兩個概念在中國都是由中國文化書院的前輩湯一介、樂黛云、梁從誡、龐樸等人率先提出和倡導的。他們始終立足于往前走的中國文化本位。在此基礎上,“跨文化中國學叢書”對于人類歷史進程的理解和認知都是以最大包容和最高統一為文化指向的,它背后有著深深的理性關切,即如何發現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和世界文化的共通性。
叢書主編之一、法國阿爾多瓦大學東方學系主任金絲燕教授在視頻發言中指出,中國的跨文化學自1995年創立以來,經歷了初期、成熟期、跨文化新學科的誕生、跨文化中國學凸顯這四期。她還提出11個標志性事件,包括1995年湯一介和樂黛云教授開啟中法跨文化對話、2016年跨文化學新學科發生地落地中國——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創立等,最后她強調“跨文化中國學叢書”的出版象征跨文化新學科在中國的長足發展,堪稱第11個標志性事件。
會議由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和商務印書館共同主辦。(記者應妮)